世界之最 | 中医偏方 | 中医穴位| 风水学 | 排毒养颜 | 落枕治疗 | 功效与作用 | 养生常识 | 营养价值 | 养生粥汤 | 养生茶 | 减肥食谱 | 保健按摩 | 广场舞 | 生活查询 |

当前位置:28365365官网 > 中医养生 > 药方 > 退烧偏方 >

中医常用的退烧偏方 按摩穴位也可快速退烧

发布时间:2015-11-12 12:07:32  来源:健康养生  围观:
字号:T|T

【导读】感冒发热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,其实本来感冒吃些药就好了,但是如果发烧时间过长对身体不好,所以应该尽快退烧。那么中医有哪些退烧的方法呢?

身体五个退烧穴大椎穴:

大椎

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,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,总督一身之阳,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。在大椎穴,以三棱针点刺放血,加拔火罐效果更好。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,配合推脊柱,即用食、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,约推100—300次。

十宣穴

即十指尖,共10个。十宣穴急救用途较多,民间广泛应用于热病、癫痫、小儿惊风等。高热时,用三棱针点刺放血,出血3—5滴为宜。

\
中医常用的退烧偏方 按摩穴位也可快速退烧

曲池、合谷、外关穴

曲肘,横纹尽处,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为曲池。合谷俗称“虎口”,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。曲池与合谷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,既能疏风解表,又能清泻阳明。外关在腕背横纹中点往上取两横指。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,是解表退热的要穴。用毫针刺这3个穴,能降体温。也可按摩这3个穴,同时配合用食、中二指腹自腕横纹向上推向肘部约300次。

中医教你4种方法来退烧

发汗退热法

这是最常见的退热方法,适用于感冒发热的病人。常见的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出现,无汗或有汗不畅,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,又可分为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两大类。

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明显,体温较高,一般有汗,且兼有头痛、口渴、咽喉肿痛等症状,可通过发汗散邪,使邪热外达,发热随之减轻,从而达到退热之效。风寒感冒表现为发热较轻,恶寒明显,一般无汗,且兼有头痛,肢体酸痛,鼻塞流清涕,口不渴,咽喉不痛,脉浮紧等,治疗上应该辛凉解表、发汗退热,可以用九味羌活丸和感冒清热颗粒来治疗。

同时,我们还可通过多喝热水,多盖被子捂汗、洗桑拿、用热水泡脚的方法发汗来起到退热的目的,但洗桑拿要注意保暖,不要受风;发烧时皮肤的毛孔都闭塞,刮痧能使毛孔开泻,里面的邪气可以排泄出来,也有退烧的功效。

\
中医常用的退烧偏方 按摩穴位也可快速退烧

热者寒之法

中医退烧我们可以使用药性寒凉的药物来治疗,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发烧而不恶寒的患者。发烧我们主要见到的就是四大症状,例如高热不退,发烧口渴的时候喜欢喝冷饮,出汗比较明显等症状,这些就是高烧症状,这个时候不能用发汗退热法,我们可以用中药白虎汤来治疗也可以用甘寒退热法。若果有高烧不退,舌头发红,口干舌燥等症状,我们可以使用苦寒清热法,可用三黄片来治疗。

生活中,我们还可以喝些冷饮料,但由于药物和饮料都偏属寒凉,易伤脾胃,要适可而止。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上的还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,可将冰块放在额头、腋下等部位或用酒精擦浴的方法退热。此外,还可按住风池或曲池穴10分钟,达到发汗退热的效果。

通腑泄热法

也叫做“釜底抽薪法”,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。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。甚至病人出现胡言乱语,舌苔黄糙起刺等症状。这时要用清热的药物同时配上通便的药物,大便排下后,热也就降下来。这就是通利大便,泻下热结,使邪热从下而去,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,临床上可以用防风通圣丸来治疗。还可适当吃些西瓜或容易拉肚子的食物,但注意不要造成过度腹泻。此外,按摩天枢、大肠俞、大横、内庭等穴位,也能起到通腑泄热的功效。

滋阴清热法

我们可以用滋阴的药物来治疗患者阴虚发热的症状。该症状主要适合胸口发热,手脚发热,发烧的时候烦躁不安,夜间睡觉经常出汗,体型偏瘦的患者。也经常用于治疗一些慢性疾病,肿瘤等症状。这中发烧症状不能使用我们前面所讲的方法,应该用滋阴清热,可以使用地黄丸来治疗,也可以按摩三阴交叉穴、太溪穴、涌泉穴等穴位,多吃一些藕片、水果等食物。

\
中医常用的退烧偏方 按摩穴位也可快速退烧

调和营卫:适用于外感中度发热,疗效很好,代表方:桂枝汤,多用于临床发热而用抗生素无效者。

辛温发表:对于外感风寒而发热者疗效可靠,代表方:麻黄汤,荆防败毒散

清解少阳:此方和解退热,应用范围大,代表方:小柴胡汤,主药为柴胡、黄芩、临床用量宜大。量小作用较弱。

清气分热:适用气分实热证,代表方:白虎汤,方中知母、石膏均有良好的退热作用,石膏配知母退热作用持续,相得益彰。

通便泻火:适用于阳明腑实证发热,治以宣腑通便为主,代表方:如大承气汤,主药为大黄,可广泛应用,也可加减配伍灵活应用。

温阳散寒:临床常用于有发热而阳气虚者,代表方:麻黄附子细辛汤。

辛凉解表:有退热与解毒作用,为治发热之常用方法,又适宜于外感温病初起,代表方为银翘散。

清热化湿:其退热作用不明显,但其治疗对长期低热及不明原因发热常可取效。代表方:三仁汤。

\
中医常用的退烧偏方 按摩穴位也可快速退烧

滋润肾阴:适用于外感后期,低热不退,有肾阴虚症状者,或热不退而津液已伤者,代表方:加减复脉汤。

养阴清热:功能养阴清热,添水以制火,适用于外感热不退而阴虚者,代表方:青蒿鳖甲汤。

益气升阳:用于阴火上冲,中气不足,长期低热法,“取甘温除大热”之意,代表方:补中益气汤。

祛暑化湿:用于暑热季节感寒发凉,感冒无汗者疗效可靠,代表方:黄连香薷饮。

活血化瘀:用于瘀热互结之全身发热,或局部发热,取血活则热自除之意,代表方:血府逐瘀汤。

(责任编辑:钊钊) 28365365官网:www.gssyfm.com

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109号